目前分類:《圓覺經》 (1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最後一位於《圓覺經》現身說法的是賢善首菩薩,乃經教流通之象徵。自世尊於菩提樹下開悟之後,一念覺即一念是佛,念念覺即念念是佛,從此便常在定中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完成了前面十個修行的次第,第十一位出場說法的是圓覺菩薩。圓覺菩薩的名字正與經題相同,故所象徵的就是整部經所說的「圓覺妙心」。此心人人本具,悟時即覺,迷時卻成了秘密。所以,配合威德自在菩薩發明的三大修行法門,以及辯音菩薩示範的「二十五種清淨定輪」教案,圓覺菩薩便教導我們如何整合修行法門,設計秘密行儀(亦即神聖的儀式);助人劃破內心的黑暗,燃亮起自心內的燈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好讓燈燈相傳,法脈延綿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若然修行者以為自己有「法」能「度他」,那是一件危險的事情。因為那恰恰與淨諸業障菩薩所訓勉的離四相背道而馳。如不離四相,我們便容易患上禪病。所謂禪病,即是妄執;又或者更直接地說,那是心魔。任何受到心魔所操縱的人,都是不知不覺的。故此,普覺菩薩便向修行者闡釋四種禪病,以作為一種警示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九位出場的淨諸業障菩薩提出「無我」。由於修行者往往在「度他」時太著意、太用力,反倒容易形成「人我執」和「法我執」。正如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提出: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……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故此,淨諸業障菩薩就在這個骨節眼上,提醒我們在運用八萬四千門去「度他」時,別趾高氣揚,免於墮進自我陶醉或自我麻醉的陷阱。我相及人相即「人我執」;眾生相及壽者相即「法我執」。以上任何一相都是荒謬的,因為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、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;若離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,即得現前」。故此,淨諸業障菩薩便教導我們離四相。
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緊隨著威德自在菩薩介紹過三大方便法門之後,辯音菩薩便示範如何運用「奢摩他」、「三摩缽提」和「禪那」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清淨慧菩薩介紹過脫離眾生之純本能生命形態的四個次第之後,威德自在菩薩主要教導我們如何修行。雖則修行方法有八萬四千門,然萬法都跳不出「奢摩他」、「三摩缽提」和「禪那」三大方便法門這個框架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由眾生之純本能生命形態之脫離,即是隨順覺性。絕不是脫離了眾生之純本能生命形態之後,再要去找甚麼隨順覺性,這就是清淨慧菩薩之所教。脫離眾生之純本能生命形態,當中又可分為四個次第,而這四個次第恰好與《楞伽經》所說的四種禪法相應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至此,「自度」的步驟基本上已經完成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於第四位出場的金剛藏,宗密在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》有如是注釋:「金剛堅而復利,堅則無物可壞,利則能壞一切,此菩薩智亦爾,煩惱不能侵,外魔不能動堅也,能破諸障斷人疑惑利也……疑心既無,即具無盡功德」。那末,人生最大的煩惱與困惑到底是甚麼呢?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因人而異的。不過對於大部份修行者而言,莫過於以為自己必須消除所有業障才可成佛了。然而,當我們自身內的金剛藏甦醒過來後,心中的猿猴和意念上的馬兒都會安定下來,使我們認清那些庸人自擾的煩惱根源,並有能力將之一一斬斷。這即是禪宗講的「立斷」,或淨土宗講的「橫超」,「立地成佛」。既了知過去的種種已經過去,金剛藏提醒我們把握當體當下之一瞬,讓我們從現在這一點繼續上路,自信地發揮自己的功用,給那些與自己有相似際遇的人作示範,展現本來具足的法身四德(即「常樂我淨」)。
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修行的旅途上,我們會遇上各式各樣的人和事,種種遭遇都會幫助我們恢復本具的如來五眼。除了肉眼所見的現象(即「相」)外,還可重新開啟天眼、慧眼、法眼和佛眼,從而洞察到一切現象背後所隱藏的真理。建基於普賢象徵的「如幻三昧」,通過文殊師利象徵的「神變加持」,我們可變身成普眼,以慈心觀開出「大悲如幻三昧」;體認到人人平等,並真正感受到每一個人都是整體存在的一部份,一個都不能少!眼前一切雖如夢如幻般在生滅滅生之中,但我們確知每一刹那都是真實的,每一刹那都是充滿絕對價值的。既感受到一體同觀,看見人人本具的佛性,大悲之情便油然而生。但這並不意味我們會愛心泛濫,盲目地隨順。相反,由於我們時刻保持覺醒,所以必定會做出最有利於整體存在之適當回應;以活現即使身處世間,精神境界仍「染而不染」。
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認知層面上擁有真理,只不過是「理具成佛」。我們必須通過「加持成佛」(即當下的心意識相應於如來的精神境界)的種種方法,去活現真理,才能切實地「顯得成佛」,否則僅屬紙上談兵。故此,下一步要做的是實踐普賢行願,「知幻即離」和「離幻即覺」,而重點則在於了悟一切雖幻但非「空」。這個正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中,善財童子所做的示範。而這個修行階段的訣竅是「如幻三昧」、靜心觀空。尤應注意的是,這個「空」並非甚麼都沒有,而是包羅萬有、充滿可能性的。一切在當下發生的色法與心法,都會「法住法位」,其「功業不可朽」。這個亦即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的《天真之歌》,經常被人引用的其中一句詩「刹那即永恆」所描繪的真實狀態。
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於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》,宗密如斯介紹文殊師利:「此云妙首,亦云妙吉祥,表信解之智故,亦云妙德,表證智故。」由此可見,文殊師利在此經分別代表「信解行證」中的信 、解和證之智。更具體來說,在修行的道路上,文殊師利既代表起點,也代表終點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到達所謂的終點時,其實正是返回起點。因此,古德才會有「知即是成」、「修因同果」等證境。這個亦即是宗密所指的「頓悟」。若我們能「離相」,「知是空花,即無輪轉」,便可契入「頓覺成佛神通乘」。
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圓覺經》以十二位大菩薩為上首,與諸眷屬,「同住如來平等法會」,跟世尊共同剖析人產生迷執之緣故,並提出破解之法,從而助人恢復「明鏡本清淨」之狀態。這十二位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普眼菩薩、金剛藏菩薩、彌勒菩薩、清淨慧菩薩、威德自在菩薩、辯音菩薩、淨諸業障菩薩、普覺菩薩、圓覺菩薩、以及賢善首菩薩。各大菩薩分別象徵人們自心內的各種品質,而這些品質皆人人本來具足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華嚴五祖圭峰宗密禪師,於開始僧徒生活後不久,某日隨眾赴齋,得《圓覺經》。讀了好幾段以後,便「感悟流涕」。他立刻把這股衝擊向其師道圓和尚稟報,其師給他的回應是:「汝當大弘圓頓之教,此經諸佛授汝耳」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