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東瀛古都遊 (3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侍奉神明的女性

在日本原始神道,「巫女」肩負起與神溝通、傳授神意、替神辦事的神聖任務。與現代巫女不同,古代巫女必須嚴格地由屬於神社家族血統的年輕未婚女性來擔任。而且在任期間,身心都必須奉獻予神明,絕對不可以談戀愛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東瀛古都遊36:神社祈願工具「繪馬」的原始作用

懸掛木板製成的祈願工具「繪馬」的架稱為「繪馬所」(えましょ emasyo)」,這是神社境內一道奇特的風景。信眾把寫上願望的繪馬掛在繪馬所上,神社就會按預定的時間為繪馬進行焚化儀式,將信眾的願望上達神明。因此,人們的種種渴求與冀望都可從繪馬所上一一窺見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盡顯默契的守護神像

除了規格獨特或規模較小的神社外(如伊勢月讀宮、佐瑠女神社),一般神社的入口或本殿前都有一對神獸雕塑。最常見的是狛犬,但也有因神社所供奉的神祇不同而有各別的神獸。這類神獸雕塑,普遍被冠上「狛」字以茲識別;諸如京都護王神社的「狛豬」、伏見稻荷大社的「狛狐」、金刀比羅神社的「狛貓」、雲八幡宮的「狛河童」。這類被冠上「狛」字的神獸雕塑都有一個特徵:那就是它們必定成雙成對,而且在造型上必然是一開口一閉口的。張開嘴巴像在吸氣的名「阿(あ)像」,而閉闔嘴巴像在呼氣的名「吽(うん)像」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log Japan 34.jpg

日本人對五円硬幣可謂情有獨鍾。他們常投放五円入神社和寺院的賽錢箱、許願池、墓園等處祈願,又把五円放進錢包內寓意好運;原來這些行徑都跟日本人珍視緣份有關。他們相信:每場偶遇都是奇妙不可思議的,人與人的相遇實在是一個又一個奇蹟。他們稱這種奇蹟為「御緣」。由於日語「御緣」和「五円」的讀音皆為「ごえん Goen」,因此五円硬幣便被賦予「結緣」或「好運」的意義。就這樣,五円硬幣便成了緣份的圖騰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log Japan 32.jpg

要全面地瞭解日本文化,寺院和神社是兩個不可不到的地方。對應前者所代表的外來神——佛教之代表性建築物,日本神道亦為本地神祇興建神社。要分辨兩者的方法非常簡單,只要看見鳥居,就表示參道通往的建築物是神社而不是寺院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log Japan 32.jpg

有一種由稻草捻成的繩子,幾乎充斥日本每一個旮旯。其形多變,或粗或幼,但總懸垂著由秸稈或稱作「紙垂」的閃電形紙條。人們會把它掛在鳥居、拜殿、神龕等處,又用它來圈圍手洗舍、石頭、樹木等物件。見慣後,在相撲的土俵發現其蹤跡便不覺稀奇,只是橫綱力士在腰間也繫上它,就真的引起了好奇。原來這種繩子有一個特別的名稱,叫「注連繩」,有時又寫作「七五三繩」、「締繩」等,其起源竟可追溯至古代神話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log Japan 31.jpg

枝年昌(一八八七年)《巖戶神樂之起顯》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飛鳥京」是昔日大和國奠定中央集權的天皇體制、開創日本歷史上首個文化盛世「飛鳥時代」的基地。能穿越時光隧道,悠遊這個《古事記》和《日本書紀》(一般合稱「記紀」)的歷史舞台、《萬葉集》的歌詠場景,實在是一件賞心樂事。「記紀」不約而同地以神話為開端。曾提出印歐古代文明的三元(tripartie)結構模式的法國神話學家喬治・杜梅吉爾指出:「失去了神話的民族就失去了生命力」。換言之,神話的存在能左右一個民族的盛衰。因此,值得我們先概括地瞭解神話是怎樣形成,然後綜觀神話對現今日本社會的作用。當「記紀」呈示不同神話及歷史事件的框架與相互關係時,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和歌總集《萬葉集》則披露關鍵人物的心靈世界。欲窺探日本人的精神故鄉,我們可以透過「記紀」和《萬葉集》穿梭時空。若奉行「讀萬卷書,不如走萬里路」,作為古代飛鳥京的明日香就是不容錯過的觀光勝地。

「飛鳥京」是昔日大和國奠定中央集權的天皇體制、開創日本歷史上首個文化盛世「飛鳥時代」的基地。與後來建設的都城相比,幅員狹小;但許許多多古代宮殿、寺院、陵墓曾在這塊土地上舒展雄姿,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、氣吞山河、纏綿悱惻的歷史事件,曾在這個輝煌一時的「飛鳥京」舞台上演。如今,遺蹟處處,有待世人發掘與聆聽隱藏其中的故事。在雜亂紛陳的訊息大海之中,《古事記》、《日本書紀》(一般合稱「記紀」)和《萬葉集》三部古籍,無疑是提供那些沉寂已久、險被湮沒的故事的最可靠線索。那些隱藏著的故事之所以重要,皆因它們都是塑造出世代日本人之精神面貌的重要內涵。能穿越時光隧道,悠遊這個「記紀」的歷史舞台、《萬葉集》的歌詠場景,實在是一件賞心樂事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從已進入大眾視野的日本古墳壁畫中得知,飛鳥時代以前的古墳壁畫大多數以單色為主,構圖稚拙天真。然而,一踏入公元六世紀中葉,古墳壁畫即發生鉅大的轉變,令人眼前一亮。從圖的右方那幅高松塚古墳壁畫中可見,色彩斑斕、構圖精密、筆法圓熟。這種脫胎換骨的變化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?至於圖的左方和中間兩幅影像,則擷取自《職貢圖》宋代摹本的殘卷。左圖顯示公元六世紀倭國(即後來的日本國)使者到中國入朝進貢時的原始打扮,而中圖所示的百濟國使者的裝束則明顯與中國服飾無異。由此,即不難理解何以一身隋唐服飾打扮的侍女,會成為日本古墳壁畫的題材。這顯示了原葬於高松塚古墳的權貴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。

古代壁畫往往透露很多珍貴的歷史訊息。一九三七年,梁思成就憑藉一幅展現唐代建築風格的壁畫,尋找到佛光真容禪寺(又稱「佛光寺」),證實中國仍保存著唐代木構建築而震驚了世界。而另一批透露了朝鮮王朝向日傳播中國文化的壁畫,則由日本考古學家於昭和四十七年(一九七二年),在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的高松塚古墳中發現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日本全國約二十萬座古墳之中,石舞台古墳肯定是其中一個很值得遊覽的地方。它就位於飛鳥寺的東南方不遠處,與聖德太子的誕生地橘寺遙遙相對。遊客可在大半天內,輕輕鬆鬆地遊覽這三個飛鳥時代的標幟性景點。

除了日本國內最古老的正式佛教寺院飛鳥寺之外,明日香村還有一座建於飛鳥時代全國最大的横穴式石室方形墳。這座被稱為「石舞台」的古墳,據說是權臣蘇我馬子之墓。至於名稱的由來,一般認為源於石塊的平整形狀。不過,也有兩則一直流傳著的傳說。一說:在遠古時代,有狐變成人形在石上起舞。另一說:古代曾有流浪藝人,苦無適合的場地作表演,故以該大石為舞台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本政府為了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,特別規劃了總面積約六十公頃的「國營飛鳥歷史公園」。分佈在偌大草坪和樹林間的古墳和石碑,不僅沒有讓人感到陰森可怖,反而營造出一種獨特而雅致的空間。

日本有一位家傳戶曉的神話人物叫「日本武尊」,他是第十二代天皇的其中一個兒子。由於其父景行天皇意外地發現他性格暴戾,為了把他支開、遠離自己,就在日本武尊剛滿十六歲的時候,藉詞為大和國開闢疆土,派他前往西邊開戰。當日本武尊凱旋而歸,景行天皇對他便更為忌憚了,馬上又派他領軍東征十二國。由於長期轉戰各地,日本武尊非常懷念故鄉。景行天皇四十三年,日本武尊在近江膽吹山染上急病,在返回大和國的途中,他唏噓地吟誦: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古印度有一個物產豐饒的舍衛國,迦毘羅衛國的喬達摩悉達多太子開悟後曾在那裡演說《金剛經》。舍衛國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名「衹園精舍」,寺內有一所給患病僧侶療養的「無常院」。傳說,無常院中有一口鐘,其響彷彿在吟誦《大般涅槃經》中的四句偈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。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當初讀到這個故事時,總有點不明所以,直至親眼目睹飛鳥寺的梵鐘後,終於茅塞頓開、豁然開朗。
 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本的寺院系統化地採用山號,始於平安時代初期,兩位主張山嶽佛教信仰的密教大師——最澄和空海。這兩位密教大師分別在比叡山和高野山興建道場,發展出日本天台宗與真言宗。自此之後,新建或後來交由修行者主理的寺院,都會在寺號前加上山號,以表示該寺院乃修行之道場。就以飛鳥寺為例,其山號「鳥形山」是後來加上去的。在計劃行程時得留意,飛鳥寺並不是在鳥形山上修建的。「鳥形山」位於四國,而飛鳥寺則座落於近畿(又稱關西)。再者,「鳥形山」與飛鳥寺的山號「鳥形山」,日語讀音完全不同。

一般而言,日本的寺院全稱由「山號」、「院號」和「寺號」三個部分構成,簡稱「山院寺」。就以真言宗善通寺派的總本山寺院為例,其正式名稱為「屏風浦五嶽山 誕生院 善通寺」。不過,事實上也有些寺院並沒有山號或院號的。例如:高野山真言宗的總本山寺院「高野山 金剛峯寺」就沒有院號,而真宗大谷派的本山真宗本廟既無山號亦無院號,只有寺號「東本願寺」。那麼,寺院的山號和院號代表著甚麼呢?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像製作始於公元一世紀初至公元三世紀中葉,古印度貴霜王朝時期的犍陀羅和馬圖拉。佛像製作之所以在這兩地蓬勃發展,完全是受到古希臘文化的影響。從這兩地發展出來的佛教藝術,都經由絲綢之路或海路,直接傳播至中國,然後又相繼傳到新羅、百濟、高句麗、日本。在鎌倉時代建久七年,飛鳥大佛遭祝融之災,損毀嚴重。迄今保存下來的原件,僅剩下雙眸周圍和部分手指而已。便縱如此,復原後的飛鳥大佛有三大特徵,依然烙印著日本佛教藝術乃至佛法於日本花開遍地的根源。佛教藝術的本質在於營造一種神聖藝術空間,令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聖潔與莊嚴、幸福與圓滿。因此,對佛像虔誠敬禮崇拜的行為,旨在喚起人們自心內蘊藏著該佛像所象徵的精神內涵,這就是佛教藝術之精髓所在。

佛像製作始於公元一世紀初至公元三世紀中葉,古印度貴霜王朝時期的犍陀羅和馬圖拉。這兩個最早的佛像製作中心均位於古印度的西北部,相當於現今的阿富汗與巴基斯坦,這一帶曾於公元前二世紀初被古希臘入侵佔領。佛像製作之所以在這兩地蓬勃發展,完全是受到古希臘文化的影響。儘管如此,這兩地發展出來的藝術風格迥異。犍陀羅藝術投射出強烈的希臘元素;而馬圖拉藝術則保存了印度原有的風格。從這兩地發展出來的佛教藝術,都經由絲綢之路或海路,直接傳播至中國,然後又相繼傳到新羅、百濟、高句麗、日本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始於昭和三十年代的發掘調查結果顯示,時下的飛鳥寺僅僅是創建之初的「中金堂」區域而已。據專家推測,整個寺域比法隆寺還要遼闊得多。以上發現的驚世之處,不僅只是寺院的規模,還有其三金堂圍繞一塔而建的伽藍配置,更是日本國內絕無僅有的。

今天來到座落於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的飛鳥寺現場,會讓人感到靜謐安祥。實在難以想像當初的寺院規模有多宏偉,周圍的氣氛有多繁華。然而,根據始於昭和三十年代的發掘調查結果顯示,時下的飛鳥寺僅僅是創建之初的「中金堂」區域而已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建造飛鳥寺的工程歷時八年,這項工程本身就可被視為孕育日本佛教藝術的搖籃。於五九六年落成的飛鳥寺,不僅成為「飛鳥京」的重要地標,昭告天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盛世「飛鳥時代」的來臨,也標幟著佛教從此在日本扎根。

多采斑斕的佛教藝術,不僅在佛教的發祥地對印度本土藝術發展影響深遠,而且通過絲綢之路或海路,還滲透至中亞地區、中國、日本等地,成為各地藝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至於佛教藝術為何呢?對日本美術史研究貢獻良多的辻惟雄一語道破,指出佛教藝術「就是『莊嚴』的藝術」。「莊嚴」是梵語 alamkāra 的漢譯,意謂「漂亮的裝飾」。如在前文《鑒真在日本建構的立體曼荼羅》中提到,隨著時代不斷進步,佛教藝術在奈良時代有了新的發展。新發展出來的佛教藝術品,已不僅只用作裝飾,而是透過藝術性象徵手法,創造供人欣賞以至與其象徵的神聖境界冥合(即瑜伽)的藝術空間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古代日本尚未把漢文制定為官方語言之前,朝廷只是以最原始的口耳相傳方式下達政令。為了培養朝廷百官學習漢文,天智天皇在當時的首都近江大津京修建學校。通過提高朝廷官員對漢文的讀寫能力,不僅大幅改善了行政效率,而且加深了他們的學養,從而促進日本文化與藝術的發展。位於琵琶湖畔的近江大津京,是古代日本開始實施先進官僚制度的歷史舞台,同時亦是培養人才締造重視本國風土與生活情感的獨有文化的起點。

過去,日本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。在漢字傳入日本之後,漢文成為日本的官方語言。從此,古代日本加入了漢字文化圈,能直接汲取同樣採用漢文為官方語言的周邊國家的文化養料,並可透過漢文與他國互動,從而開始擴闊國際視野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Tennō Jimmu

安達吟光(一八九一年)《神武天皇東征》大判錦繪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繪手紙的特點是繪製者不必是資深的書畫家。畫畫得漂亮與否不要緊,字也毋須寫得美;因為重點在於表達思念。讓思念隨繪手紙飛,向在乎的人送上最親切摯誠的問候。

大約在一九七〇年代,日本書法家小池邦夫始創了一種稱為「繪手紙(えてがみ etegami)」的民間藝術。在那個交通網絡和電話系統尚未發達的時代,他鼓勵人們提起畫筆,在明信片大小的厚身和紙上繪畫水彩畫,加上簡單的語句後寄給親友,以緩解彼此的牽掛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凡元旦後連續幾天,日本各地都有開筆禮,日本人稱此為「初筆」。民眾在新年伊始,在「初筆」時書寫的第一手字,彷彿向人宣告該年的生命旋律。

凡元旦後連續幾天,日本各地都有開筆禮,日本人稱此為「初筆」。民眾在新年伊始,在「初筆」時書寫的第一手字,彷彿向人宣告該年的生命旋律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