侍奉神明的女性

在日本原始神道,「巫女」肩負起與神溝通、傳授神意、替神辦事的神聖任務。與現代巫女不同,古代巫女必須嚴格地由屬於神社家族血統的年輕未婚女性來擔任。而且在任期間,身心都必須奉獻予神明,絕對不可以談戀愛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東瀛古都遊36:神社祈願工具「繪馬」的原始作用

懸掛木板製成的祈願工具「繪馬」的架稱為「繪馬所」(えましょ emasyo)」,這是神社境內一道奇特的風景。信眾把寫上願望的繪馬掛在繪馬所上,神社就會按預定的時間為繪馬進行焚化儀式,將信眾的願望上達神明。因此,人們的種種渴求與冀望都可從繪馬所上一一窺見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盡顯默契的守護神像

除了規格獨特或規模較小的神社外(如伊勢月讀宮、佐瑠女神社),一般神社的入口或本殿前都有一對神獸雕塑。最常見的是狛犬,但也有因神社所供奉的神祇不同而有各別的神獸。這類神獸雕塑,普遍被冠上「狛」字以茲識別;諸如京都護王神社的「狛豬」、伏見稻荷大社的「狛狐」、金刀比羅神社的「狛貓」、雲八幡宮的「狛河童」。這類被冠上「狛」字的神獸雕塑都有一個特徵:那就是它們必定成雙成對,而且在造型上必然是一開口一閉口的。張開嘴巴像在吸氣的名「阿(あ)像」,而閉闔嘴巴像在呼氣的名「吽(うん)像」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log Japan 34.jpg

日本人對五円硬幣可謂情有獨鍾。他們常投放五円入神社和寺院的賽錢箱、許願池、墓園等處祈願,又把五円放進錢包內寓意好運;原來這些行徑都跟日本人珍視緣份有關。他們相信:每場偶遇都是奇妙不可思議的,人與人的相遇實在是一個又一個奇蹟。他們稱這種奇蹟為「御緣」。由於日語「御緣」和「五円」的讀音皆為「ごえん Goen」,因此五円硬幣便被賦予「結緣」或「好運」的意義。就這樣,五円硬幣便成了緣份的圖騰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log Japan 32.jpg

要全面地瞭解日本文化,寺院和神社是兩個不可不到的地方。對應前者所代表的外來神——佛教之代表性建築物,日本神道亦為本地神祇興建神社。要分辨兩者的方法非常簡單,只要看見鳥居,就表示參道通往的建築物是神社而不是寺院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log Japan 32.jpg

有一種由稻草捻成的繩子,幾乎充斥日本每一個旮旯。其形多變,或粗或幼,但總懸垂著由秸稈或稱作「紙垂」的閃電形紙條。人們會把它掛在鳥居、拜殿、神龕等處,又用它來圈圍手洗舍、石頭、樹木等物件。見慣後,在相撲的土俵發現其蹤跡便不覺稀奇,只是橫綱力士在腰間也繫上它,就真的引起了好奇。原來這種繩子有一個特別的名稱,叫「注連繩」,有時又寫作「七五三繩」、「締繩」等,其起源竟可追溯至古代神話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log Japan 31.jpg

枝年昌(一八八七年)《巖戶神樂之起顯》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飛鳥京」是昔日大和國奠定中央集權的天皇體制、開創日本歷史上首個文化盛世「飛鳥時代」的基地。能穿越時光隧道,悠遊這個《古事記》和《日本書紀》(一般合稱「記紀」)的歷史舞台、《萬葉集》的歌詠場景,實在是一件賞心樂事。「記紀」不約而同地以神話為開端。曾提出印歐古代文明的三元(tripartie)結構模式的法國神話學家喬治・杜梅吉爾指出:「失去了神話的民族就失去了生命力」。換言之,神話的存在能左右一個民族的盛衰。因此,值得我們先概括地瞭解神話是怎樣形成,然後綜觀神話對現今日本社會的作用。當「記紀」呈示不同神話及歷史事件的框架與相互關係時,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和歌總集《萬葉集》則披露關鍵人物的心靈世界。欲窺探日本人的精神故鄉,我們可以透過「記紀」和《萬葉集》穿梭時空。若奉行「讀萬卷書,不如走萬里路」,作為古代飛鳥京的明日香就是不容錯過的觀光勝地。

「飛鳥京」是昔日大和國奠定中央集權的天皇體制、開創日本歷史上首個文化盛世「飛鳥時代」的基地。與後來建設的都城相比,幅員狹小;但許許多多古代宮殿、寺院、陵墓曾在這塊土地上舒展雄姿,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、氣吞山河、纏綿悱惻的歷史事件,曾在這個輝煌一時的「飛鳥京」舞台上演。如今,遺蹟處處,有待世人發掘與聆聽隱藏其中的故事。在雜亂紛陳的訊息大海之中,《古事記》、《日本書紀》(一般合稱「記紀」)和《萬葉集》三部古籍,無疑是提供那些沉寂已久、險被湮沒的故事的最可靠線索。那些隱藏著的故事之所以重要,皆因它們都是塑造出世代日本人之精神面貌的重要內涵。能穿越時光隧道,悠遊這個「記紀」的歷史舞台、《萬葉集》的歌詠場景,實在是一件賞心樂事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從已進入大眾視野的日本古墳壁畫中得知,飛鳥時代以前的古墳壁畫大多數以單色為主,構圖稚拙天真。然而,一踏入公元六世紀中葉,古墳壁畫即發生鉅大的轉變,令人眼前一亮。從圖的右方那幅高松塚古墳壁畫中可見,色彩斑斕、構圖精密、筆法圓熟。這種脫胎換骨的變化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?至於圖的左方和中間兩幅影像,則擷取自《職貢圖》宋代摹本的殘卷。左圖顯示公元六世紀倭國(即後來的日本國)使者到中國入朝進貢時的原始打扮,而中圖所示的百濟國使者的裝束則明顯與中國服飾無異。由此,即不難理解何以一身隋唐服飾打扮的侍女,會成為日本古墳壁畫的題材。這顯示了原葬於高松塚古墳的權貴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。

古代壁畫往往透露很多珍貴的歷史訊息。一九三七年,梁思成就憑藉一幅展現唐代建築風格的壁畫,尋找到佛光真容禪寺(又稱「佛光寺」),證實中國仍保存著唐代木構建築而震驚了世界。而另一批透露了朝鮮王朝向日傳播中國文化的壁畫,則由日本考古學家於昭和四十七年(一九七二年),在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的高松塚古墳中發現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日本全國約二十萬座古墳之中,石舞台古墳肯定是其中一個很值得遊覽的地方。它就位於飛鳥寺的東南方不遠處,與聖德太子的誕生地橘寺遙遙相對。遊客可在大半天內,輕輕鬆鬆地遊覽這三個飛鳥時代的標幟性景點。

除了日本國內最古老的正式佛教寺院飛鳥寺之外,明日香村還有一座建於飛鳥時代全國最大的横穴式石室方形墳。這座被稱為「石舞台」的古墳,據說是權臣蘇我馬子之墓。至於名稱的由來,一般認為源於石塊的平整形狀。不過,也有兩則一直流傳著的傳說。一說:在遠古時代,有狐變成人形在石上起舞。另一說:古代曾有流浪藝人,苦無適合的場地作表演,故以該大石為舞台。

文章標籤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