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《壇經》 (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  • Jul 15 Fri 2016 12:00
  • 剎那

「剎那」是梵文 kṣaṇa 的音譯,乃衡量時間的微小單位。據《大毘婆沙論》及《大唐西域記》來推算,一剎那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究竟,開悟者有甚麼生活特徵呢?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看見白板上寫著「在兩個刹那之間,佛消失了!眾生消失了!」再聽到「連佛都是刹那刹那……沒有必然的連貫性」時,心臟忽然劇烈地跳動起來。這才猛然驚醒,原來清淨消失了,連日來取而代之的是惶恐不安。就在那心臟劇跳的期間,徹底地感受到《壇經》云:「前念迷即凡,後念悟即佛」之真確性與威力。對的!每一片刻都是新鮮的,充滿可能性。何必為虛幻的過去與未來,而白白錯過了現在呢?現在既真實又寶貴,得好好珍惜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n 16 Thu 2016 12:00
  • 百八

一百零八這個數字似乎對佛教有特殊的意義。譬如,大慧菩薩在《楞伽經》向世尊問了一百零八條問題,然後世尊告訴大慧菩薩先佛所關心的一百零八條問題,並且逐一解說之;出家人掛在脖子上的念珠通常是一百零八顆;日本佛教寺院在每年除夕夜會敲鐘一百零八響等。出於好奇,特地在網上搜尋了一下,結果得知在中國和日本的佛教界,均視這個數字與煩惱有關。然而就在前幾天,給我巧遇上從事採訪工作的山田真美著《印度生死筆記》,它不但給了我百八這個數字的啟示,而且還額外給了我另一個數字的啟示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壇經》包含了大量與「思量」有關的字眼,例如:「思」、「念」、「想」。這些字全都以「心」字為部首,而這個部首所處於的位置同在這些字的下方,這在在說明了有關行為是以心為基礎。換句話說,一切從心出發。若以禪的觀點而言,這個「心」所指的並非泛泛的肉造之心,而是存在的核心。因此,若人以個體或自我為存在的核心,所思量出來的東西,都只會圍繞著個體或自我團團轉,缺乏擴散性。反之,若人以整體或大我(即《菩薩戒》指的「本源」或《維摩詰所說經》指的「本心」)作為存在的核心,所思量出來的東西則具有擴張力,禆益的對象並非小眾而是大眾。故此,「思量即轉識」的重點在於「思量」時的出發點。要麼「惡用即眾生」,要麼「善用即佛」,全在乎一念之間。
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過去多個月內,聽師講授長、中、短版的《壇經》課共四次。每次師都以不同的方式去講解經文,而每次都恰到好處。這使我強烈地感受到,我們必須不斷地從每一個片刻中學習 (learn),並且忘掉 (un-learn) 過去的慣性思考模式,然後重新學習 (re-learn)。只有這種學習精神,才令我們有動力去不斷發掘新的角度,去理解和演繹一些以為已經知曉的東西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會對一些以為已經很熟悉的東西,充滿好奇並保持熱情。這就好像我們小時候玩煮飯仔、拋豆袋、紅綠燈、積木、拼圖等,其實玩的內容和工具都差不多,甚至一樣,不過每一次玩的時候都很投入,並且樂趣無窮。但假若我們缺乏這種「學習 – 忘掉 – 重新學習」的精神,久而久之,我們便會變得墨守成規,絕無創意可言。搞不好,我們的腦筋也會變得遲緩起來!
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自莫高窟文獻出土以來,堆積如山的卷軸改寫了歷史,特別是佛教史。曾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消聲匿跡的唐朝版《壇經》重見天日,惹起了佛教界與學術界的激辯。其中,最著名的是胡適在1930年發表的《神會和尚遺集》。當時胡適高舉「科學」精神的旗幟,利用「新出」而且「更古老」的文獻 (即敦煌本《壇經》),試圖以「證據」證明惠能、神會一系的崛起,乃因神會巧用政治手段而生的產物。這一舉措,招致他和鈴木大拙在數年後,於夏威夷大學的《東西哲學》雜誌上展開了激烈的筆戰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y 27 Fri 2016 12:00
  • 著相

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,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的道場,代表大智;四川峨嵋山普賢菩薩的道場,代表大行;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的道場,代表大悲;和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的道場,代表大願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經常有「轉女成男」的經文。譬如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曰:「第八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有女子為女百惡之所逼惱,極生厭離,願舍女身;聞我名已,一切皆得轉女成男,具丈夫相,乃至證得無上菩提。」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