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2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電影《雲圖》改編自同名文學小說。基本上,電影與原著的人物、職業、時代背景、星美是「人」不是神的訊息完全一致,但各人物的故事卻不盡同。因此,電影和原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l 14 Thu 2016 12:00
  • 神通

提到佛(開悟者)有六種神通,不諳佛法者,往往給它們披上神秘面紗。然而,所謂神通,其實是開悟者精神統一,而顯現出智慧的表現。該六種神通分別為: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l 11 Mon 2016 12:00
  • 摩訶

「摩訶」是梵文Maha的音譯。據《翻譯名義集》〈法寶眾名〉篇第五十,此字有三個含義,分別謂「大」、「多」和「勝」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凡聽過、讀過佛陀生平故事者,必對悉達多太子於其母腋下出生一說毫不陌生。把此視作故事內容的一部份本無傷大雅,但對之信以為真則未免牽強。要知道,印度人最喜歡講故事,這種充滿神話色彩的說法是有象徵性的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n 22 Wed 2016 12:00
  • 真言

「咒」的梵文mantra是由man和tra兩個梵文字組成。前者表示to think即思考,後者表示instrument即工具;整個字的意思是instrument of thought即(幫助)思考的工具。因此,持咒是一項有意識的語言行為,絕不含糊。曾聽人說:咒具有神秘力量,主張持咒者不必理會所持之咒的意義,只要專心唸誦,便可達到預期的效果。顯然,這種說法與「咒」的原意背道而馳。這就好像能叫出朋友的名字,卻對其人一無所知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自己還算得上是那個人的朋友嗎?若然咒確實具有神秘力量,而自己根本不明箇中道理,那豈不是如入寶山空手回?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經一般以「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……」作起始,說明該部經的主旨和說法對象。通常在第一段經文中,敘述者阿難、佛說法的地點、參加法會的人物、法會的行儀等,都記錄得鉅細無遺,唯獨說法時間卻似有還無,佛總是在「一時」說法。不過,這兩個看似可有可無的字,卻背負著非常重大的意義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偶爾聽到有人說:「這個訊息/這件事情太複雜了,我消化不來。」現代人似乎都活在一個紛陳雜亂的世界。可是,所謂的「複雜」其實是簡單的。萬事萬物都建立在簡單的元素上,透過互動與組織,它們便形成了適應於當體當下的複雜整體。儘管表面上看來結構複雜的東西,當把它們分解後再分解,我們就會發現,其實它們是遵循簡單的規律而成。一草一木,以致肉眼看不見的人體基因,都是這樣組成。無一例外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隨手翻開某法師講述的佛七開示,讀到以下一段文字: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刹那即永恆。何以故?因為時間根本不存在,它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概念。時間是不動的,動的其實是人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n 09 Thu 2016 12:00

傳道書3章1-8節說: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。生有時,死有時;栽種有時,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;殺戮有時,醫治有時;拆毀有時,建造有時;哭有時,笑有時;哀慟有時,跳舞有時;拋擲石頭有時,堆聚石頭有時;懷抱有時,不懷抱有時;尋找有時,失落有時;保守有時,捨棄有時;撕裂有時,縫補有時;靜默有時,言語有時;喜愛有時,恨惡有時;爭戰有時,和好有時。」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歎異鈔》曰:「有踴躍之喜,又欲急往生淨土者,得無煩惱,卻有不預本願之疑乎。」若借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的文字,此乃「壽者相」。這類人以念佛為手段,冀望趕緊到達一個名叫「淨土」、「西方極樂世界」的地方,而這項成就並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及,非得「有法」不可,因此他們不得不努力修行。奈何這種想法正好使他們遠離淨土!為什麼?因為努力地求法,以為只要有法便可直奔西方的人,他們反被「法」捉住了。一直這麼糾纏下去,人就變得不自由。試問不自由的人,又怎會沒有煩惱呢?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午膳時,聽到鄰座一對年輕食客的對話大致如下: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能見證一個人花開證佛,內心會不激動嗎?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鳩摩羅什法師奉詔譯之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只譯出六方諸佛說誠實言:「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,而玄奘法師奉詔譯之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則譯出十方諸佛說誠諦言:「汝等有情,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,一切諸佛攝受法門」,然不管用六方還是十方來代表一切諸佛,兩者的目的均旨在讓人們生信莫疑。關於這一點,親鸞聖人曾說:「彌陀本願若是真實,釋尊說教自非虛言;佛說若是真實,善導御釋不致虛言;善導御釋若是真實,法然所說焉為空言?法然所言若是真實,親鸞所申豈是虛歟?總之,愚禿之於信心,如此者也。」儘管親鸞聖人可能曾見證「法然上人在世之時,弟子頗多,其中信心與聖人相同者且甚少,聖人、同朋之間,有所爭論」,而不想有追隨者盲從附和,才斷言自己「無一弟子」,但他卻不否定師承的重要性。事實上,剛好相反,他的話正強調自己得遇良師,才能產生「萬事彌陀是賴」的信心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次在街上,看見同修,便呼喚她的名字。喊了三聲,她仍四處張望,於是便跑過去了。一碰面,她就說明明聽到有聲音,但就不曉得是從哪裡來,還以為是小鳥在叫。於是我便打趣說:「那很好啊!小鳥的音聲就是佛音。處處聞佛音,處處是淨土。」然而,她卻微笑地對我說:「這並不是好事!有淨土這種想法太負面了。」我楞住了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門中人常以「三大阿增祇劫」描述眾生成佛所需的漫長歲月,又用「三世」表示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然而,密教真言宗對上述兩個關於時分的專有名詞,有一份相當獨特的見解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n 02 Thu 2016 12:00

一項外國調查顯示,負向心理與正向心理方面的研究比例是十七比一。這即是說,有一篇研究報告以正向情緒(如快樂)為題的話,就有十七篇研究報告探討負向情緒(如憂鬱)。這個比例是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,大部份人(包括做研究的)都傾向把事象朝負面方向放大。被放大後的東西,隨即變成「問題」。本來「問題」本身並不成問題,但「問題」就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。在正常情況下,問題出現,我們務實地把它處理好即可。但當我們習以為常,老是主動地在生活中找「問題」,我們會付上很大的代價。因為這個壞習慣會消耗我們的能量,降低我們的免疫力,削弱我們的創造力。而最要命的是,它還會把我們從生命的核心抽出來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n 01 Wed 2016 12:00
  • 持戒

《七佛通戒偈》云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據說,白居易當杭州太守時,曾造訪鳥窠禪師,向其請教佛法大意。禪師正是以此偈作回覆。豈料白居易聞言大笑,曰:「三歲兒童亦曉得。」禪師曰:「八十老翁行不得。」的確,鳥窠禪師道出了大部份修行者對於「持戒」知易行難的現象。究其根本,「持戒」之所以困難,完全是因為出發點有違佛法所致。這類持戒者並非因為心中有愛而持戒,而是因為要消業障、除罪業而持戒。因為愛而自我約束,持戒者是自願的、不欺暗室。相反,因為要獲得某些好處而遵守戒律,那是非自願的、勉強的,持戒者容易感到受委屈,甚至會在受不了束縛的情況下狠狠地破戒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〈究竟無我分第十七〉,須菩提向佛請問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常言道:「人生如夢」。有人認為,人生匆匆轉眼百年,猶如一場夢;生來時兩手空空,死去時也兩手空空,根本沒有甚麼能帶得走。那還有甚麼好追求呢?於是乎,他們說自己對甚麼也不強求,放下了。但實際上,他們並沒有放下「人生如夢」這句話。

 

憶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